ky818smKy818sm  2022-09-05 19:52 旷野小屋_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489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返回到目录

教材知识全解

作家作品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著有《取火者的逮捕》《海燕》《欧行日记》《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等。
  “猫”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醒目,简洁。它在文章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中心意旨

  这篇散文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和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凭
主观臆断,否则不但会冤枉别人,还会给自己留下痛苦。同时呼吁人们要善待生命,同情弱小者。

结构思路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猫》教材知识全解

表达技巧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猫的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情节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文章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
  2.描写生动,情感真挚。
  这篇文章能够抓住特点作恰当的细节描写,无论是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抒情也很真挚,三次养猫,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难过…‘酸
辛”,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抒情笔墨虽有浓淡,然而情态毕现,都很有感染力。
  3.对比鲜明,先抑后扬。
  文中的“我”对前两只猫十分喜爱,对第三只猫不大喜欢,却对它难以忘记。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想要彰显的主题更加突出。
  作者想表达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却先写不大喜欢第三只猫,这样蓄势之后,再抒发对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不同情感。这样写,突出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同时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4.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通过生命中随处可见的小事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本文最大的亮点。文章从表面上看是在讲述三只猫的不幸命运,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中猫的不
幸命运,其实正是旧中国众多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侮辱和蹂躏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根本没有办法逃,也就是说,他们的悲剧是必然的。比如文中的张妈,猫被无辜痛打后尚能悲鸣,而她对主人的无端怪罪只能默默无言,连辩护的权利都没有。作者
把这一深刻的主题通过三只’猫的遭遇表现出来,可谓匠心独具。

重点难点
  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的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
过得多”。
  2.本文描写的侧重点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本文侧重描写了“我”造成了第三只猫的不幸,中心思想正是通过“我”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表现出来的。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
  3.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不大喜欢、甚至厌恶第三只猫;“我”既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4.在“芙蓉鸟事件”中,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这一部分有七个情节,依次是“买鸟”“凝望”“鸟死”“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六个情节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
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易错易混全解

伏笔·铺垫 二者都是记叙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其区别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猫》教材知识全解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猫》教材知识全解

返回到目录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