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818smKy818sm  2024-04-28 08:31 旷野小屋_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2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跳至底部下载链接

《生与死的对抗》(pdf电子书下载)[s2618]
中译者序
诺尔曼·布朗也许算不上本世纪的文化名人,然而他的著作《生
与死的对抗》却一度发生广泛的影响并引起深刻的震荡。厄内斯特·
贝克尔曾说:“如果几本至诚的书能够直接改变世界,那么刚才提及的
5位作家可能就已经摇撼了各个民族的基础。”①他所说的这5位作家
是弗洛伊德、克尔凯郭尔、奥托·兰克、诺尔曼·布朗和R·J·利夫
顿。把布朗与弗洛伊德相提并论,可能过高地估计了布朗的影响,然
而不容否认的是,布朗的某些见解确实揭示了弗洛伊德未曾揭示的问
题。
布朗写作此书的基本动机,是试图以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对全部人
类历史或至少是西方文明史作一剖析,借以诊断当今社会究竟在什么
地方出了毛病。他的诊断使他发现:人是一种普遍患有神经症的动物;
全部人类文化、人类历史以及种种社会制度,统统不过是神经症的产
物;普遍的神经症使文明人永远处在受压抑的状态中,而由于始终得
不到渴望得到的满足,人便像浮士德一样开始了不安宁、无休止的追
求。这种追求成为历史的动力,它一方面创造出新的文明形态和社会
组织来完成对人的压抑并因而加剧了人的神经症;另一方面,它作为
人在被压抑状态中的一种奋斗和挣扎,又揭示出人内在地具有渴求痊
愈的要求并因而为人的解放指示了一条出路。布朗出于对现代社会的
1生与死的对抗
①贝克尔:《反抗死亡》,林和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页。
失望和不满,对文明及其成果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他抱着严肃而执着
的态度,致力于探索未来的出路,但最终却走向对自由的、无压抑的
生活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呼唤,甚至幻想人能够倒退回无忧无虑的童年
时代,或沉醉于未受文明污染的肉体快感。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这
部著作,便成了天才与谬误的产物,成了若干深刻思想和一种幼稚结
论的奇妙结合。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本书才得以广泛流行而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在本书第一部分,布朗首先指出:压抑这一概念是全部精神分析
学的奠基石,也是理解人性及其内在冲突,以及人类文明史的关键。
“人是一种压抑自己的动物,是一种创造出文化或社会来压抑自己的
动物。”①“人优越于其他动物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患神经症,而他这种能
够患神经症的能力,只不过是他能够创造和发展文化的另一种说法而
已。”②因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够患神经症并因而能够
创造文明创造历史。所以如果要给人下一个定义,则不妨像尼采那样
说“人是一种疾病”,或直接说“人是一种神经症动物”。
把人定义为神经症动物后,布朗进而把文化和历史理解为神经症
的产物或神经症的症状。他指出,文化作为神经症的产物是快乐原则
和现实原则达成的妥协;由于这种妥协在基本性质上不能令人满意,
受压抑的因素与行使压抑的因素便会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并继续制造
出一连串的症状,这些症状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历史学家感到有必
要以精神分析学来研究历史是由于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动物
中唯有人有历史?”③他对这一追问的回答是:历史过程是靠人渴望成
为他所不是的东西的欲望(thedesiretobecomeotherthanwhathe
2生与死的对抗


③原书第15页。
原书第10页。
原书第9页。
is)来撑持的。这种未被意识到的欲望表现为一种永不安宁永不停息的
追求。人作为永不满足的动物证明了人天性中有不能从文化中得到满
足的欲望。正是这种永恒的、始终不可能在历史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成
为人类用来创造历史的动力,而人类却并未意识到这种永恒的欲望不
可能从历史中获得满足。“人类今天仍在继续创造历史,却不曾自觉意
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事实上,人类今天的所作所为,似乎
正在使自己更加不幸福不快乐,并且还把这种不幸福不快乐称之为进
步。”①
布朗指出,精神分析的任务就在于使人意识到这一点,从而使人
能够“走出无止境的‘进步’和无止境的浮士德式的不满足”,“像从
一场噩梦中醒来那样从自己的历史中醒来”。
②这样才可望不再成为历
史的奴隶,才可望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才可望去享受生活而不是去
创造历史。
在本书第二部分,布朗进一步指出:受压抑的爱欲是人据以创造
历史的动力;人的基本追求是为他的爱找到一个满意的对象,但这个
对象却注定了不可能在历史进程中找到;人创造历史的动力来自一种
永不满足的欲望,这欲望由于未被人意识到其真实性质而表现为不停
地向前追求,但实际上它的内在趋向却是要返回过去即返回童年时
代。“儿童在某种意义上是无压抑的……成人在从压抑性现实逃向梦
和神经症的时候是在退回自己的童年,因为童年代表着压抑发生前的
一个较为幸福的时期。”③布朗曾引用弗洛伊德《超越快乐原则》中的
一段话说:
3生与死的对抗


③原书第23页。
原书第19页。
原书第16页。
  那种表现为……趋向更完美境界的永不疲倦的冲动,可以
很容易地理解为本能受到压抑的结果。这种本能压抑构成了人类
文化中所有最宝贵的财富的基础。被压抑的本能从未停止过为求
得完全的满足而进行的斗争,这种完全满足旨在重复一种原始的
满足经验,任何替代机制,任何升华作用,都将不足以消除这种
受压抑的本能的持久不衰的紧张状态。
不断地向前追求使人愈来愈远离其原始的满足,其结果当然是进
一步加剧人类的神经症;但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人在内心深处始终
是按快乐原则行事的。布朗说:“弗洛伊德……是在断言,我们存在的
终极本质在无意识中始终是秘密地忠实干快乐原则的。……两千年
来,一种体系化制度化的努力一直在把人变成一种苦行禁欲的动物,
然而人却始终是寻求快乐的动物。父母的管教约束、宗教对肉体快感
的恫吓、哲学对理智生活的推崇,所有这一切仅仅在表面上使人变得
驯顺;而在暗地里,在无意识中,人始终是不相信这一套的……人始
终不相信这一套是因为他在童年时代尝过生命树上的果实,他知道它
的美好滋味,他永远忘不了它的美好滋味。”①但尽管如此,渴望返回
童年时代的愿望却难以付诸实现。在历史过程中,虽然人在内心深处
始终渴望按快乐原则行事,但他却不得不一再向现实原则作出妥协,
被迫放弃他对本能满足的追求而经由升华使自己的爱欲成为创造历
史的动力。
布朗正确地看到,人牺牲快乐原则而屈服于现实原则,并非如某
些弗洛伊德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于外界的强大压力,相反毋宁说
人内在地具有自我压抑的冲动。压抑作用并非从外部强加给人的,相
反,人自己对自己行使压抑作用,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是自
4生与死的对抗
①原书第31页。
我压抑的动物。
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根深蒂固的需要把人造成了自我压抑的动
物呢?为什么人总是宁可压抑自己的爱欲也不愿使它得到完整的满足
呢?在本书第三、第四部分中,布朗指出:人压抑自己的爱欲并使之
升华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对死亡的逃避;人是无力
接受死亡的动物;在生物学水平上,生本能与死本能是统一在一起的,
快乐原则同时也就是涅槃原则,敢于生活同时即意味着敢于死亡;而
在人身上,生与死的统一却由于人对死亡的逃避而破裂,由此便造成
了生与死的对抗;致力于反抗死亡的人由于畏惧死亡而畏惧生存,他
因此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爱欲(生本能)并使之向着虚幻满足的方向升
华;这样,渴望回到过去的冲动,在压抑状态下便不自觉地成为“从
未来中寻找过去”的冲动,人因而成为浮士德式的永不安宁地追新求
异的动物。用布朗的话说,“人身上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统一一旦破裂,
其结果就是使人成为历史性的动物。因为,永不安宁的快乐原则作为
涅槃原则的病态体现,正是那使人成为浮士德式的人的动力,而浮士
德式的人乃是创造历史的人。一旦压抑作用不复存在,浮士德式的人
的永不安宁的追求便走到了尽头,此时他便会感到满足地说:‘停留一
下吧,你多美呀!’”①
显然,如果历史是生与死对抗的产物,那么,使人走出历史这场
噩梦的唯一途径就重建生与死的统一。事实上我们看到,布朗正是怀
着结束生与死的对抗的愿望来写作《生与死的对抗》的。用布朗的话
说,“生本能与死本能的重新统一只能被设想为历史过程的终结。”②
“如果涅槃原则属于死本能而快乐原则属于爱欲,那么它们的重新统
一便将是一种生命的安宁状态,而这将是一种完满的、无压抑的生命
5生与死的对抗

②原书第91页。
原书第91页。
状态,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生命状态而不是一种自我改变的
生命状态。这样解释的话,精神分析便重新肯定了古老的宗教向往。”①
布朗满怀热情地呼唤这种无压抑的生命状态,他说:“禀有浮士德性格
的我们不可能正面想象‘安宁’、‘涅槃’、‘永恒’而只能把它们想象
为一切活动的停止,换句话说,只能把它们想象为死亡。但我们的理
论探索与其说是要寻求死而毋宁说是在寻求生,只不过这种生已经把
生与死统一了起来。”②
可见,布朗对“无压抑的生命状态”的向往,实际上是对一种宗
教神秘主义境界的向往。基于这种向往,布朗不仅主张废除历史,对
历史进行末日审判,而且主张取消时间,结束时间的暴虐统治。布朗
说:“压抑作用……开创了历史的时间。压抑作用把没有时间性的本能
重复冲动转变成向前运动的神经症辩证法,而这就是所谓历史;……
相反地,那未受压抑的生命……却并不处在历史性的时间之中。”③置
身于历史与时间之外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它摆脱了时间的暴虐统治
而逍遥于无所谓生死无所谓时间的自然状态或游戏状态中。这的确不
愧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向往,我们甚至可以从中辨认出庄子哲学的影响
(布朗曾多次肯定道家的生命追求),而这种影响又是与基督教神秘主
义(例如保罗的神秘主义思想、雅可布·波墨的神秘主义思想等)结
合在一起的。布朗说:“未受压抑的生命是没有时间的或者说是永恒
的。这样,精神分析学在把自己的逻辑结论贯彻到底……的时候,就
再次把古老的宗教向往搜集到自身之中。永恒的安息日,那时间不再
成为时间的时刻,就正是这一状态的描绘——而这一状态则正是无时
6生与死的对抗


③原书第93页。
原书第95页。
原书第90页。
间性的本我(Id)中强迫性重复冲动的终极目标。”①在布朗看来,时
间也如历史一样既是压抑作用的产物,又反过来作为一种压抑结构强
化了对人的压抑。要摆脱压抑走向生与死的统一(无压抑的生命状
态),要使人最终在时间之外获得完全的满足,就必须像废除历史一样
地废除时间。布朗说:“把时间予以取消的思想,对许多人包括对正统
精神分析学家来说都不啻是荒唐无稽的胡言乱语……难道时间不是
所有事物的本质吗?难道我们是天神以致竟可以随意废除时间吗?但
是,时间并不是事物之本质。……(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使时间
成为一个心理学问题而不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它因此成为精神分析学
的研究对象。而且,正像叔本华看到的那样,它开启了人的心灵从时
间的暴虐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它暗示人的心灵一旦穿透现象的
帷幕到达凭直观把握的实在,便会发现并不存在什么时间。”②
布朗废除时间的思想也像他废除历史的思想一样,是为了回到无
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童年时代之所以始终令人向往,就因为在一定程
度上压抑作用还没有来得及把时间焦虑和生命的紧张追求强加给试
图逃避死亡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布朗可以说儿童生活于永恒中并享
受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布朗引用精神分析学家马里·波纳帕特的
话说:“童年时代似乎在某种意义上逍遥于时间之外。童年时代……对
儿童来说似乎就是永恒。”③这些说法表明布朗对童年时代的向往是出
于对永恒的向往;而人对永恒的向往,说穿了,却不过是人借以逃避
死亡的一种方式。这样,布朗便陷入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反对逃避
死亡,主张像拥抱生活一样地接受死亡;另一方面,他废除历史废除
时间的主张,又恰恰是为了逃避死亡。我们完全有理由追问:如果没


③原书第94页。
原书第93—94页。
原书第93页。
有对死亡的反抗和拒斥,布朗又为什么不能像接受死亡一样地接受历
史和时间的“暴虐统治”呢?
当然,进一步思考便会发现,布朗之所以不能接受死亡,乃是不
能接受人类在仇恨中走向毁灭。他似乎更希望人在爱中坦然地接受自
己的死亡,而不要在压抑和仇恨中把自己的死亡本能转化为毁灭他人
的冲动。历史已经太多地展示了人残杀自己同胞的嗜血倾向,因此,对
历史的不能接受,本质上是对人的杀戮倾向的不能接受。在自然状态
中,生与死的统一意味着生命冲动同时即是死亡冲动,从而爱欲的满
足理应导致人坦然的、无怨无悔地接受自己的死亡;而在历史过程中,
生与死的对抗却在压抑死本能的同时使死本能向外转化为一种针对
他人的攻击性。在布朗看来,这种攻击性既是创造历史创造文化的动
力,又是毁灭他人毁灭世界的威胁。换句话说,人是由于不能接受自
己的死亡才通过压抑死亡本能而把死亡本能转变为对他人的攻击性
和杀戮倾向的。布朗在本书绪言中指出:处在历史过程中的人,“由于
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欲望并因而不能获得欲望的满足,已经变得仇恨
生活和准备毁灭自己。”这里所说的“自己”,本来应该是指他人,但
由于他人反过来也可以把自己作为他人来消灭,所以消灭他人和消灭
自己实际是一回事。在本书结尾处,布朗引用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
足》中的话说:“人类制服自然力的力量已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凭借
这些力量,他们现在已能够轻而易举地互相消灭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
人。”而唯一能够摆脱这种可怕前景的出路,似乎只能是坦然地接受自
己的死亡,避免将自己的死亡本能转变为残杀他人的举动。
但是显然,在历史的结构中,布朗的这一幻想,也像他对于无压
抑的生活的呼唤一样,乃是一种注定不能实现的乌托邦幻想。或许正
因为如此,布朗才错误地把爱欲的全面解放,把无压抑的肉体生活,把
自由的童年游戏视为人类的未来出路,并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坚强得
足以去生并因而坚强得足以去死”的未来超人的形象。他的这一荒谬
8生与死的对抗
结论无疑是本书的巨大缺陷,但另一方面,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
对人类心灵的深刻剖析,却不乏某些惊人的见解并往往能给人以意义
深远的启示。
作为一篇简短的译序,本文不可能完整勾画出原书的丰富思想,
甚至上述基本思想的概括也完全可能是偏颇甚或错误的。相信读者在
批判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定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获得某些积极的借
鉴。
本书是伍厚恺先生和我共同翻译的。全书绪言和第一、二、三、四、
六部分由我翻译,第五部分由伍厚恺先生翻译。囿于学识和水平,加
以时间仓促,译文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尚望有识者不吝赐教。
冯 川
1992年1月于四川大学
9生与死的对抗
目   录
绪 言
第一部 问 题
第一章
第二章
人是一种疾病……………………………2
神经症与历史……………………………11
第二部 爱 欲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性欲与童年………………………………24
自我与他人………………………………46
艺术与爱欲………………………………65
语言与爱欲………………………………83
第三部 死 亡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本能的二元论与本能的辩证法…………93
死亡 时间 永恒……………………106
死亡本能与童年时代…………………136
第四部 升 华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升华在概念上的含混…………………169
治疗与文化……………………………180
日神与酒神……………………………195
1生与死的对抗
第五部 肛门性研究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排泄幻象………………………………222
新教时代………………………………253
肮脏的金钱……………………………293
第十六章
第六部 出 路
肉体的复活……………………………383

本资源下载请点击下载地址
如果本资源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方式QQ邮箱:6167555@qq.com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