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818smKy818sm  2022-09-05 11:01 旷野小屋_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113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返回到目录

教材知识全解

作家作品
  1.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此诗是写曹操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闻”,听说;“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为好友的李白闻讯后写下了这首诗,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3.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是传诵的名篇。
  4.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是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代表作有《汉宫秋》《东篱乐府》等。
  “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思”是题眼,“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中心意旨
  1.《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3.《次北固山下》一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黄昏时秋天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结构思路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教材知识全解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教材知识全解

表达技巧
《观沧海》
   1.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广阔的意境;以饱满的热情,勾画出大海千变万化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本诗大部分篇幅都在写景,但又在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融情人景,因此句子于景中见情,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不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月逐君直到夜郎西。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形象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和优点。当诗人需要表达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无
意说理,却在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表达出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道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写景传神,意境和谐优美。
  诗中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而“风正一帆悬”写景则更为精彩,“悬”是竖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若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全诗写景精彩传神。

《天净沙·秋思》
  1.情景交融。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当作者把这些景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景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体了。如“小桥…流水”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物,但当它们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
  2.对比映衬。
  这首小令的艺术效果,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人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古道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深秋萧瑟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的一抹金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漂泊他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景写充分了,主体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烘托出来了。

重点难点
  1.《观沧海》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耸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色,显示了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的生机勃发的情景。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1
   2.如何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诗?
  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竞都包孕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诗虚写大海,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创设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襟。
  3.如何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
的忧虑、关心之情。
  4.《次北固山下》的颈联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作者将红日、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5.《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是如何写景的?
  这首小令前三句,总共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不仅使各种事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而且使本来并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整体,简约之中足见其深思。
  6.“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们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
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与“夕阳”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古今对译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教材知识全解

返回到目录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