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818smKy818sm  2024-04-08 09:32 旷野小屋_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2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跳至底部下载链接

世界文学名著文库《还乡》(pdf电子书下载)[s1987]
前  言
《还乡》发表于一八七八年,是托马斯·哈代(1840—
1928)创作中期的重要成果。哈代这位英国十九世纪末期的大
小说家和二十世纪初期的大诗人,久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和
欣赏,他的小说和诗歌代表作,如《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
德》、《还乡》、《卡斯特桥市长》、《三怪客》、《列王》等,从本世纪
二三十年代开始,就通过中译本陆续介绍到了我国。哈代在他
的创作生涯中,自觉地奉行文学“反映人生,暴露人生,批判人
生”①的主张;同时又自觉地探寻艺术上的不断创新。《还乡》
正是哈代创作中这种双重自觉性的体现。
哈代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回顾他的整个小说创作历程
时,曾将他的作品划分类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名曰“性格与
环境的小说”②,其主旨在于反映人在现实生活中与环境(包
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冲突这一人生内容。这是哈代接受
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并将其贯串于小说创作的结果。进化
论作为十九世纪科学上的一项重大发现,对当时欧洲人文科
学以及文学艺术都曾发生过不容忽视和低估的影响。它的核

②参见哈代:《小说与诗歌总序——为1912年威塞克斯版作》。
引自哈代:《英国小说中的真实坦率》(1890)。
心是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将这一套理论引进人
类社会,则成为当时具有纳新意识的人文科学家以及文学艺
术家的热门主题。《还乡》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的
小说”。故事发生的场景爱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传统习惯
风俗的居民,就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缩影。故事中男女主人
公与荒原的关系,不管是克林·姚伯的回归荒原,改造荒原,
还是游苔莎的厌倦荒原,摆脱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个时代的
“现代”青年与环境的剧烈冲突。而哈代出于他对当时现实生
活悲观主义的理解,总是将这种冲突编导为人物失败与毁灭
的悲剧。克林·姚伯年轻有为,从巴黎还乡,满怀由法国空想
社会主义思想生发而来的善良意图,自愿抛弃繁华世界的纷
扰劳烦、纸醉金迷的生活,意欲在故乡的穷乡僻壤开创一番小
小的经邦济世、开蒙启智的事业,但他首先遭到的,是与自己
最亲近的寡母和新婚妻子的反对。由于命运的捉弄,他又突患
眼疾,则进而为他的失败推波助澜。女主人公游苔莎与环境的
冲突,是朝着与姚伯相反的另一方向。姚伯是生于荒原——走
向繁华世界——复归荒原;游苔莎是生于繁华世界——流落
荒原——意欲逃离荒原。他们二人虽都不满现状,都具有超出
荒原人传统习俗、思想的“现代”意识,但是彼此仍格格不入。
这样的一对青年男女,多半出于外貌上的相互吸引,再加上初
识阶段彼此的误解,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之下结为婚姻伴侣,他
们婚后的冲突也就更加激烈。又是命运的拨弄,这种冲突不仅
难于因势利导地得以排解、消减,相反却愈演愈烈,最后必然
酿生悲剧。哈代的小说,尤其是他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这一
类,绝大多数都是悲剧。但是哈代并非绝对的悲观主义者,他
只是认为他所身处其中的“现代人生结局惨淡”①,出于他的
进化论观点,他仍将人类的希望寄托于未来。在这部小说中,
哈代这种着眼未来的意识,明确地表述在他描绘荒原面目的
章节中。通过这些描绘,他盛赞荒原的卓越崇高,慨叹荒原的
苍莽未凿,呼唤未来人对荒原的理解和开拓。在哈代后期的创
作中,这种意识更有渐趋强烈的表述。在紧邻《还乡》之前创作
的《贝妲的婚事》(1876)和《还乡》之后的《冷淡女子》(1881)这
两部小说中,哈代更以喜剧或近似喜剧的手法表现“现代人”
的追求,从中也可见哈代对未来人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小说取名《还乡》,主要是以男主人公回归故乡为契
机开展情节,但是女主人公游苔莎却是作家着墨更多的人物。
由于她对繁华世界梦寐以求,由于她对爱情婚姻朝秦暮楚,通
常总被视为轻浮虚荣女子的典型,更有研究者将她与法国福
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的女主人公互作类比,其实游苔
莎的形象内涵并非仅仅限于轻浮虚荣,追求淫乐,她比爱玛·
包法利富有多得多的哲理、诗意和纯净之美,也比哈代的其他
大多数女性形象更为深沉浑厚。她美丽聪颖,富有艺术气质,
特立独行,勇于冒险和追求,同时又深怀运蹇命乖、遇人不淑
的忧思和哀怨。荒原人视她为女巫,姚伯太太称她为坏女人,
连克林·姚伯这样的“先进青年”也以局限的眼光褒贬她。但
是哈代却对她少有道德批判,他将她塑造得明艳夺目,像女神
般尊贵超凡。与利他、克己、圣者型的姚伯相比,游苔莎是利
己、享乐的,是一尊具有凡人七情六欲的异教女神。哈代赋予
①引自本书第一卷第一章。
她“现代人”的烦恼、叛逆与追求。通过游苔莎,哈代试图表现
一种处于他的时代,但却近似二十世纪现代人的雏形,表现他
们对未来的向往、追求、困惑和希望的幻灭。哈代在其他小说
中塑造的裘德和淑·布莱德赫(《无名的裘德》)、苔丝·德北
和安玑·克莱(《德伯家的苔丝》),甚至喜剧小说主人公波拉
·帕尔(《冷淡女子》)、埃塞贝妲(《贝妲的婚事》)、圣克利夫·
斯维森(《塔中恋人》)等,都程度不同地带有现代人雏形的特
征。
游苔莎作为哈代创作的具有深刻内涵的形象,也代表了
哈代形象创造方面的艺术特色。《还乡》创作于一八七七至一
八七八年间,这时电影这一综合艺术虽然尚未正式诞生,哈代
塑造游苔莎所采用的手法,却恰似借助于电影的表达手段:在
第一卷第二章,她只是远景中圆阜荒丘顶上一个小小的黑点。
在同卷第六章,镜头渐渐推近,她变成一个界天而立的人影。
镜头再继续前推,到第七章,才出现了她的特写镜头。至此,全
部肖像完工。此后,随着情节逐步展开,才渐趋深入地对她作
出心理刻画。哈代对小说中其他主要人物如克林·姚伯、朵
荪、韦狄、姚伯太太等,基本上也都是采用这种由远及近,由表
及里,逐步深入的手法,他的人物也因此才能实现于纸上,形
神具备,亲切自然。《还乡》在塑造人物方面的艺术成就,正是
他的小说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哈代从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1871)开始,就
显示出他那善于结构的高超才能。在他以后的创作道路上,随
着他艺术上愈益成熟,他也愈益注重性格和心理的刻画,但与
此同时,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结构的精心设计。正因如此,哈代
的每部小说总能以严密匀整的结构作为载体,使故事既紧凑
又合情理地向前发展,达到步步引人入胜,同时也反转而为人
物性格提供更阔宽的展示天地。《还乡》在结构方面,也富有哈
代一贯的艺术特色。小说开场后的三五章,由于对荒原场景的
精细描绘和对女主人公形貌的淡抹浓涂,故事情节显得十分
舒缓,但是到六七章以后,人物间的三角关系一旦摊开,情节
的运作就急剧调动开来,相关人物也渐次卷入纠葛,直至进入
悲剧的高潮。小说第五卷末,游苔莎与韦狄的死亡悲剧本已可
以使故事终结,哈代却像他在其他一些小说结尾时一样,借用
传统悲剧的手法,又添置了一个欢娱团圆的尾声,目的不外乎
给读者追加一点心理上的补偿。这本是此书初版发表后的续
留成分。
哈代向来又以乡土作家而著称。他毕生大部分时间都在
故乡多塞特郡的乡间度过。他创作《还乡》时,正居于毗邻多塞
特大荒原(即小说中爱敦荒原的底本)的一处偏僻住所,荒原
上晨昏四时、山川草木、日月风雨、鸟兽声籁的种种动静变化,
哈代更可尽情领略。只有像他这样亲近荒原,而且天生具有破
解大自然奥秘的悟性的作家,才能将荒原描绘得这样出神入
化,富有象征性和预言性。哈代对荒原的描写,早已成为英国
文学中的散文名篇,而他对荒原上种种遗风古习的描述,诸如
十一月五日的祝火晚会,圣诞夜的幕面剧表演,以及民歌、传
说、巫术等等,更加大大丰富了这部小说的民俗色彩,使人在
阅读中别生一番兴味。
张  玲
1992年11月11日

本资源下载请点击下载地址
如果本资源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方式QQ邮箱:6167555@qq.com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