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818smKy818sm  2024-03-30 12:35 旷野小屋_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8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跳至底部下载链接

追忆似水年华(pdf电子书下载)[s1634]

安德烈·莫罗亚作
施康强 译
对于一九○○年到一九五○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
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这不仅
仅因为普鲁斯特的作品象巴尔扎克的著作一样规模宏大。别
的人写过十五部或二十部小说,有时还颇具才气,但是总不
能给人以得到一种启示,读到一个总结的印象。这些作者满
足于开发众所周知的“矿脉”;马塞尔·普鲁斯特却发现新的
“矿藏”。《人间喜剧》把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领地;它囊括金
融界、编辑部、法官、公证人、医生、商人、农民;巴尔扎
克旨在描绘,他也确实描绘了整整一个社会。相反,普鲁斯
特的一个独到之处是他对材料的选择并不在意。他更感兴趣
的不是观察行动本身,而是某种观察任何行动的方式。从而
他象同时代的几位哲学家一样,实现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
式革命”。人的精神重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说的目标变
成描写为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
用普鲁斯特书里的事件和人物来说明这位作家的特点,
1追忆似水年华 上
其荒谬程度将不亚于把雷诺阿说成是一个画过妇女、儿童、花
卉的人。雷诺阿之所以成为雷诺阿,并非因为他画了这些模
特儿,而是因为他把任何模特儿都摆在某种虹彩一般绚丽的
光线之中。普鲁斯特本人在写到贝戈特的时候曾经指出,作
品的取材与天才的形成无关。天才能使任何材料增辉生色。贝
戈特成长的家庭环境从表面上看是索然寡味的,但是贝戈特
却用这个素材写出一部杰作。这是因为,借助他的大脑这部
小机器,他能高翥远翔,从而象飞越沙漠的飞行员隐约看到
在地面上看不出来的、埋在沙子底下的城廓一样,看到事物
蕴藏的秘密。因此在谈论《追忆似水年华》之前,先要说明
普鲁斯特为什么比任何人更善于“飞离”这个他似乎十分眷
恋的世界。

他熟悉的天地由哪些成分组成?首先是博斯地区的一所
小城——伊利耶,他童年时代每年都随家人在那里度假;是
他的祖父母、父亲、母亲、兄长、叔父、舅父、婶母、姨母;
是他在乡下的邻居。其次是一个巴黎社交圈子;他在孔多赛
中学的同学、他父亲的朋友以及几个女人:洛尔·海曼、爱
弥尔·斯特劳斯夫人、塞维尼伯爵夫人;还有阿芒·德·卡
雅韦夫人、博兰古夫人、格莱福尔勃伯爵夫人的沙龙,后来
又通过罗贝尔·孟德斯鸠的引荐,逐渐结识整个上流社会;通
过他的韦尔舅舅们和他的外婆家,进入犹太人的圈子;通过
卡布尔和比诺大街的网球场,与几位妙龄少女订交;至于平
2追忆似水年华 上
民百姓,他只见过几个仆人,几个开电梯的和当茶房的,服
兵役时的几个伙伴和伊里耶城的几个店主;说到作家和艺术
家,他只通过向纳托尔·法朗士、雷纳尔多·阿恩、马德莱
纳、勒梅尔和埃勒,对他们的生活略有所知。总之他的见闻
所及仅系法国社会一个很薄的剖面。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普鲁斯特将不是从广度,而是从深度上开掘他的“矿脉”。
好几项特征注定他日后要从事写作。他的气质是神经质
的,敏感到病态的程度。他有一个令人钦佩的母亲,对他无
比宠爱,因此他遇到最细微的不和谐也如同受到伤害,最淡
薄的敌意或者最不经意的可笑行径都会在他心头留下痛苦的
纪录。换了一个躯壳较厚的人,有些场景不会产生持久的印
象,碰上他却会终生难忘,在他的思想里象地狱里受尽煎熬
而找不到出路的灵魂一般骚动。(例如:某天晚上她母亲拒绝
在他入睡前吻他,过后禁不住他的恳求又让步了。后来,为
寻找意中人他曾深夜在巴黎街头奔走。还有他在社交场合遭
受的一些屈辱,先是在《让·桑德伊》,后来在《追忆似水年
华》里都有痕迹可寻。)“作家受到命运不公正的待遇之后,总
要尽力寻求补偿。”我们这位作家尤其迫切地需要补偿、解释
和安慰。
由于他患有慢性哮喘,虽说不是废人,却年纪轻轻就成
为病人,每年有一定时间必须闭门谢客。这种隐居有助于把
生活转化为艺术。“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普
鲁斯特以一千种方式重复这一想法。“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
月,人们期待着痛苦以便工作。”他被逐出童年时代的伊甸园,
失去了幸福,于是就企图重新创造幸福。
3追忆似水年华 上
他的精神患病甚于肉体。早在少年时代,他已发现唯一
吸引自己的爱情在人们眼里是反常的。他不比纪德①,敢向家
里人挑战。“家庭啊,我恨你们”②这类表白完全违背他的本
性。我们可以想象他怎样在内心经历长时间的、痛苦的斗争,
终归战败;他怎样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怎样旧病重犯,最
终确信自己无可救药。如果把普鲁斯特看做不道德的人,那
就大错特错了。他诚然背离道德规范,但是他因此而痛苦。出
于这层原因,他也有忏悔和分析自己的需要,而这有利于写
小说。
最后,这个怀有如此强烈的写作冲动的年轻人,正好具
备从事写作的条件。他不仅秉有神经质人敏锐的悟性,从而
获得宝贵的材料,而且掌握渊博的知识,从而知道怎样利用
这些材料。他母亲嗜爱法国和英国的古典大作家,让他也寝
馈其中。我们时代很少有人比他更熟悉圣西门、塞维尼夫人、
圣勃夫、福楼拜、波特莱尔;他的拟作证明他与这些作家灵
犀相通。他研究过他们的思想方式、创作手法和风格。他若
不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本可以当最伟大的批评家。对
英国作家的了解使他有可能进行知识上的杂交,这对强化一
个人的思想如同生理上的杂交能增强一个种族的体质一样有
效。他曾指出自己从托马斯·哈代、乔治·艾略特、狄更斯,
尤其从拉斯金得到一些教益。我们时代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
有学问,更加懂行。
4追忆似水年华 上

②见纪德的《地粮》。
安德烈·纪德(1869—1951),著名小说家,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然而事情的奇妙正在于,他具备如此出色的条件本可以
当一个威严的、多少有点学究气的传统作家,但他偏偏拒绝
走这条现成的路子。在这里,他那位趣味高雅的母亲给他的
教诲又起作用了。“对于应该怎样烹调某些菜肴、演奏贝多芬
的奏鸣曲和殷勤待客,她自信能掌握最合适的分寸……况且
对这三件事情来说,最合适的分寸几乎是相同的:手法简洁、
朴实无华、饶有韵致。”普鲁斯特对于风格的看法并无二致。
作为技巧出众的演奏家,他有时禁不住拖长一段曲子(电话
接线小姐——山楂树——盖尔芒特王妃的浴缸)。最优秀的普
鲁斯特,本色的普鲁斯特,却在风格上刻意求工的同时不失
自然。没有人比他更精确地记录下口语的音乐性和每个阶层
的人特有的语调。
他有那么多的东西要表达,不说出来简直会憋死。他长
期寻找一个题材以便表达所有这一切,却一直没有找到。童
年时代,他在维福纳河两岸漫步,曾经隐约感到在一幢房子
的屋瓦底下或者一棵长条拂地的柳树下面隐藏着某些真相,
有待于他去揭穿;二十五岁或三十岁时,他反复搜索记忆的
宝库,还是没有找到他需要的东西。一八九六年,他发表一
部短篇小说和诗歌合集《欢乐和时日》。这本书染上世纪末的
颓风,使人想起《白色杂志》、让·德·蒂南和奥斯卡·王尔
德。没有一个读者猜到作者有一天将成为我们最伟大的文学
革新家。然后,从一八○九年到一九○四年,他悄悄地写满
许多练习本:那是一部自传性长篇小说《让·桑德伊》。一气
呵成以后,作者从未修改。
他没有发表这部作品,甚至想毁掉它:作品有许多页已
5追忆似水年华 上
被撕掉。今天我们在这部作品里发现了《追忆似水年华》中
大部分为我们喜爱的优点。若干使普鲁斯特魂牵梦萦的场面,
日后将以完善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这里已经初露端倪。透澈
的分析、诗意的描写、对滑稽可笑言行地道的狄更斯式的描
绘:这一切都非高手莫属。然而他当初不发表这部草稿是对
的。他若那样做了,后来就不会以无比高超的技巧重写同一
个题材。他写这部草稿的时候,他的双亲犹在,而且还可能
是他最初的读者,所以他不能在作品里坦率处理他认为是最
主要的东西。对于我们这些普鲁斯特迷来说,《让·桑德伊》
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但是书中的人物和事件与原型相比变
化不大,还不足以成为完美的艺术品。
《让·桑德伊》里的观察者已是一位大师。不过普鲁斯特
不满足于观察。他认为美犹如童话里的公主,被某个可怕的
魔法师关在一座城堡的塔楼里。为了搭救这位公主,我们打
破一千扇门还是徒劳,而大部分人忙于享受生的乐趣,不久
就放弃寻找。但是象普鲁斯特这样的人宁可放弃其他一切,也
要找到被囚禁的公主。总有一天,他受到启示,福至心灵,确
信自己已有把握。他将得到秘密的、令人目眩的报偿。他说:
“人们敲遍所有的门,一无所获。唯一那扇通向目标的门,人
们找了一百年也没有找到,却在不经意中碰上了,于是它就
自动开启……”

这扇“唯一的”门通向什么呢?当它突然自动开启时,他
6追忆似水年华 上
隐约看到的那部“与《一千零一夜》和圣西门的《回忆录》篇
幅相等”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他有什么重要的话要说,
不惜为之牺牲其他一切呢?普罗斯特浩瀚的交响乐里将出现
什么主题呢?
第一主题,是时间。他的书以这个主题开端、告终。“假
如假以天年,允许我完成自己的作品,我必定给它打上时间
的印记:时间这个概念今天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强迫我接受它。
我要在作品里描写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
占有的微不足道的位置重要得多,即便这样做会使他们显得
类似怪物……”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流逝、销蚀过
程之中,普鲁斯特无日不为这个想法困扰。“就象空间有几何
学一样,时间有心理学。”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
想执著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
之中慢慢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
古典哲学假定“有一种不变的信仰犹如精神的雕像形成
我们的人格”,这座雕像在外部世界的冲击下坚定不动如磐
石。但是普鲁斯特知道自我在时间的流程中逐渐解体。为期
不远,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
人什么也不会留下。我们将在小说里看到斯万、奥黛特、希
尔贝物、布洛克、拉谢尔、圣卢怎样逐一在感情和年龄的聚
光灯下通过,呈现不同的颜色,就象舞女的白色衣裙在灯光
下依次变成黄色、绿色或蓝色一样。沉溺在爱河中的自我不
能想象,几年以后,同一个自我一旦从爱情中解脱出来,又
会是什么样子。而且可叹的是“房屋、街衢、道路和岁月一
样转瞬即逝”。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
7追忆似水年华 上
可能重睹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在时间里,
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
的儿童或少年。
然而我们的历任自我并不完全消失,因为它们能在我们
的睡梦中,甚而在清醒状态下重现。普鲁斯特在他的交响乐
的第一乐章即陈述睡醒的主题,这并非事出偶然,而是有意
为之。每天早晨,在片刻迷糊之后,我们重新拥有我们自身;
这说明我们从未完全失去它。马塞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能
在自己身上某处听到“小铃铛清脆的铁质铃声不时响起、无
休无止、吵吵嚷嚷”,在他童年时代每次铃响总是宣告斯万来
访。那必定是这个铃铛从未停止在他身上丁冬作响。因此时
间看起来好象完全消逝,其实不然,它正与我们自身融为一
体。由此产生了作为普鲁斯特作品的根源的想法,即追寻似
乎已经失去,其实仍在那里,随时准备再生的时间。
这个追寻只能在人们视为“真实”的那个世界里进行。其
实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至少是不可认识的,因为我们看到
的世界永远受到我们自身的情欲的歪曲。世界不是一个,而
是成千上万;“每天清晨有多少双眼睛睁开,有多少人的意识
苏醒过来”,便有多少个世界。因此,要紧的不是生活在这些
幻觉之中并且为这些幻觉而生活,而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寻找
失去的乐园,那唯一真实的乐园。“过去”便是我们每个人身
上都存在的某种永恒的东西。我们在生命中某些有利时刻重
新把握“过去”,便会“油然感到自己本是绝对存在的”。所
以,除了第一个主题:摧毁一切的时间而外,另有与之呼应
的补充主题:起保存作用的回忆。不过我们这里指的不是随
8追忆似水年华 上
便哪一种回忆;普鲁斯特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教给人们某种回
忆过去的方式。
难道有好几种回忆过去的方式吗?至少有两种。人可以
试图借助智力,通过推理、文件和佐证去重建过去。这一自
主的回忆决不可能使我们感到过去突然在现在之中显露,而
正是这种突然显露才使我们意识到自我的长存。必须发动不
由自主的回忆,才能找回失去的时间。那么不由自主的回忆
怎样发动呢?得通过当前的一种感觉与一项记忆之间的偶合。
我们的过去继续存活在滋味、气息之中。普鲁斯特写道:“不
要忘记,我生命中有个反复出现的动机……比对阿尔贝蒂娜
的恋情还要重要的动机,即重温旧事,这也是献身艺术者的
上好材料……一杯茶、散步场上的树木、钟楼等等。”马德莱
娜甜饼便是出色的例子。
叙述者一旦辨认出这种形似海贝的饼干的味道,整个贡
布雷便带着当年他曾在那里感受的全部情绪,从一杯椴花茶
中浮现出来;亲身的经历使这座小城在他眼里倍觉动人。当
前的感觉与重新涌现的记忆组成一对。这个组合与时间的关
系,犹如立体镜与空间的关系。它使人们产生时间也有立体
感的错觉。在这一瞬间,时间被找回来了,同时它也被战胜
了,因为属于过去的整整一块时间已变成属于现在的了。因
此艺术家在这种时刻感到自己征服了永恒。任何东西只有在
其永恒面貌,即艺术面貌下才能被真正领略、保存:这就是
《追忆似水年华》的根本、深刻和创新的主题所在。别的作家
(夏多布里盎、钱拉·德·奈伐尔)曾经窥见这个主题,但是
他们没有在自己的直觉的指引下走到底,没有敞开通向神奇
境界的大门。唯有普鲁斯特发现,在第一个回忆的诱发下,人
们以为已经永远遗忘的世界好象附丽在这个最初的回忆上
面,会从一杯茶中整个涌现出来。
概括说,他的小说是一个聪明绝顶、敏感到痛苦地步的
人的经历。这个人从小就出发寻找绝对的幸福,他在家庭里、
爱情中、世界上都没有找到绝对幸福,最后象宗教神秘主义
者一样到时间之外去寻找一种绝对存在。他在艺术中找到这
个绝对物,因此小说与小说家的生平融为一体,而小说结尾
时说叙述者找回了失去的时间,可以开始写他的书了。就这
样,这部书象一条长蛇首尾相衔,绕成一个巨大的圆圈。

不由自主的回忆以其魔法唤醒过去之后,叙述者看到什
么东西呢?居中一座乡下房子,是他们外祖母、他的父母、他
的姑姑莱奥妮(与亲朋相处时富有喜剧性的人物)、女仆弗朗
索瓦丝(妙不可言的肖像)以及几名配角。挨着贡布雷的住
所涌现一所外省花园,夏天晚上一位邻居,斯万先生,没有
斯万太太陪同,常来看望叙述者的父母。贡布雷周围伸展着
一片既熟悉又神秘的地带。对于童年时代的叙述者来说,这
片地带分成两“边”:斯万那一边,即斯万家的产业当松维尔,
和盖尔芒特那一边,即盖尔芒特家的城堡所在地。盖尔芒特
家系出贵族名门,马塞尔有时瞥见他们望完弥撒后步出教堂,
视他们为高不可攀的天人;人家告诉他这一家人是热纳维也
10追忆似水年华 上
夫·德·布拉邦特①的后裔,他们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就这
样,生命以名字阶段开始。盖尔芒特家、斯万夫人、她的女
儿希尔贝特·斯万:叙述者对所有这些人所知甚微,对于他
来说他们只是些名字。
一个接着一个,这些名字将变成有血有肉的人。后来叙
述者介入盖尔芒特家的生活圈子,这家人对他仍有吸引力,但
是不复有英雄的威望。盖尔芒特公爵夫人酷似教堂里彩画玻
璃上的女圣徒,后来成为马塞尔的朋友。马塞尔将发现,她
虽然才思敏捷,但是思想浮浅,还有自私、冷酷的一面。盖
尔芒特家别的成员,夏吕斯男爵和迷人的罗贝尔·德·圣卢,
原先处于半明半暗的光线下得到美化,后来将依次在前台的
强光灯下暴露原形。叙述者逐渐发现,这些人物曾如幻灯映
出一般,组成了一个神奇世界,这些男人和女人的名字底下
隐藏着时而残酷、时而平庸的现实。小说的材料不在现实世
界之内,而是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差距之中。
在爱情领域,也有一个词语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惑于
古典或浪漫作品中对这一感情的描绘,追求不可能实现的心
心相通。但是“爱情本身与我们对爱情的看法之间的差别判
若天壤。”普鲁斯特试图以比传统小说家更多的真实性去描绘
相遇相悦,离怀别苦、以及最终的冷淡。夏娃本是从亚当体
内抽出来的:这个象征十分正确。我们入睡后一条腿的位置
①中世纪传说,热纳维也夫是布拉邦特公爵的女儿,齐格菲伯爵的妻子。伯
爵出征,但不知妻子已怀孕。总管戈洛引诱热纳维也夫未成,遂诬告她与人私通。
伯爵下令将她处死,仆人们没有执行命令,放她一条生路。后来夫妻相见,真相
大白。
没有放对,便有心爱的女人翩然入梦。我们在邂逅相逢时用
我们自身的想象做材料塑造的那个恋人,与日后作为我们的
终生伴侣的那个真实的人毫无关系。斯万娶了从他梦中走出
来的奥黛特为妻,结果面对的契黛特却是一个他不爱的人,
“与他根本合不来。”叙述者马塞尔起先认为阿尔贝蒂娜俗不
可耐,其貌不扬,但是因为她“不可捉摸”,周身笼罩着神秘
的光晕,便对她产生依恋之情,最终爱上她了。
爱情的对象被占有之后,只要怀疑依然存在,爱情可以
保持不衰。我们发现自己曾经如此重视的东西原来纯属虚妄
之后,如果嫉妒占据了我们心灵的荒漠,这一发现还不足以
使我们痊愈。幸亏“回忆有时混乱,接着感情出现间歇”。最
后,经过长期睽别,遗忘来临,驱除了爱情的种种幻觉。至
于在《索多姆和戈莫尔》中致力描写的变态爱情,它与正常
的爱情遵循同一条变化曲线。爱情的实际对象是马车夫,缝
制背心的裁缝,还是妓女或公爵夫人,这都无关紧要,因为
按照普鲁斯特的说法,爱情的本质在于爱的对象本非实物,它
仅存在于情人的想象之中。
同样地,马塞尔童年时代的两条“边”:斯万那边和盖尔
芒特那边,对于他曾是陌生、迷人、秘密的世界,后来他得
以实地勘察这两个世界时,却在其中找不到任何东西能引起
他强烈、持久的兴趣。追逐时尚与爱情一样令人失望。斯万
渴望加入维尔迪兰的小圈子,马塞尔则想厕身盖尔芒特家的
沙龙。一旦他们如愿以偿,认识并征服了小圈子和沙龙,两
者便一钱不值了。唯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我们尚未进入的世
界。一切都比儿童的眼睛看到的要简单、平淡。从贡布雷看
出去,两条“边”之间好象隔着一道鸿沟。不料它们竟在作
品的顶上组成巨大的圆拱,最终汇合在一起:斯万的女儿希
尔贝特嫁给盖尔芒特家的圣卢。两条边的对立原来也是假的。
现实在显露真相的同时烟消云散。
我是故意用圆拱这个词的。普鲁斯特的作品刚发表的时
候,批评家们未能立即理解它的结构,不知道它在结构上与
大教堂一样简单、稳重。作者自己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当你
对我谈到大教堂的时候,你的妙语不由使我大为感动。你直
觉到我从未跟人说过的第一次形诸笔墨的事情:我曾经想过
为我的书的每一部分别选用如下标题:大门、后殿彩画玻璃
窗,等等。我将为你证明,这些作品唯一的优点在于它们全
体,包括每个细微的组成部分都十分结实,而批评家们偏偏
责备我缺乏总体构思。我若采用类似的标题,便能事先回答
这种愚蠢的批评……”
确实如此,在完工的作品里有那么多精心安排的对称结
构,那么多的细部在两翼相互呼应,那么多的石块在开工伊
始就砌置整齐,准备承担日后的尖拱,以致读者不能不佩服
普鲁斯特把这座巨大的建筑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的杰出才
智。就象序曲部分草草奏出的主题后来越演越宏伟,最终将
以勇猛的小号声压倒陪衬音响一样,某一《在斯万家那边》仅
仅露了脸的人物将变成书中的主角之一。(例如:在外叔祖父
家里见过一面的那位穿一身绯红的夫人,后来变成奥黛特·
德·克雷西,又变成斯万夫人,最后成为福什维尔夫人;画
家比施原是维尔迪兰的“小核心”的成员,后来成为伟大的
埃尔斯蒂尔;在妓院里与叙述者春风一度的那个女子,日后
重逢时改名拉谢尔,已是圣卢钟爱的情妇。)
就象一个巨大的桥拱跨越岁月,最终把斯万那一边和盖
尔芒特那一边联接起来一样,翻过几千页书以后,将有别的
感受一回忆组合与马德莱纳小甜饼的主题相呼应(叙述者在
到威尼斯的旅途上见到的大小不等的铺路石块;他在盖尔芒
特王妃的图书馆里见到上了浆、烫得挺括的毛巾时,巴尔贝
克海滨顿时在他眼前重现)。整个建筑的拱顶石无疑是罗贝尔
和希尔贝特的女儿圣卢小姐。这只是一件小石雕,从底下仰
望勉强可见,但是在这件石雕上“无形无色、不可捕捉”的
时间确确实实凝固为物质。圆拱从而连接起来,大教堂于是
竣工。到这个时候,作者作为艺术家和作为人同时得救。从
那么多的相对世界里涌现出一个绝对世界了。
因此普鲁斯特的小说是一种肯定,一种解脱。就象凡德
伊的七重奏一样,其中两个主题——毁坏一切的时间和拯救
一切的记忆对峙着:“最后,欢乐的主题取得胜利;这已不再
是从空荡荡的天空背后发出的几乎带着不安的召唤;这是一
种不可名状的快乐,好象来自天堂,这种快乐与奏鸣曲里的
快乐差别之大,犹如贝里尼画中温和、庄重、演奏双颈诗琴
的天使与米开朗琪罗笔下某一穿紫袍、吹大号角的大天使的
差别。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忘记快乐呈现的这个新的色彩,这
个引导我们寻求一种超尘世的快乐的召唤……”
克洛德·莫里亚克写过一本关于普鲁斯特的出色的小
书,他在书里强调普鲁斯特独特的欢乐概念很有见地:“因为
和普鲁斯特在一起,我们除了知道感情有间歇,更知道幸福
也是时而袭来,时而消失的。这一阵阵欢乐的清风来自什么
地方呢?”来自艺术。大艺术家“为我们掀开丑恶与无聊的帷
幕的一角,我们由于隔着这道帷幕才对世界失去好奇心”。象
梵·高用一把草垫椅子,德加或马奈用一个丑女人做题材,画
出杰作一样,普鲁斯特的题材可以是一个老厨娘,一股霉味,
一间外省的寝室或者一丛山楂树。他对我们说:“好好看:世
界的全部秘密都藏在这些简单的形式下面了。”

人生中有些出神入化的时刻,当前偶然获得的感觉使过
去重现,于是我们快乐地感到自身存在的持久性;不过一个
人一生中罕遇这种时刻。那么怎样才能在每一页书上都把被
囚禁的美释放出来呢?这里用得着风格:“在一项描写中,人
们可以无穷尽地罗列位于被描写地点的各种物体;但是真相
仅在作家择定两件不同的物体、指出它们的相互关系的那个
瞬间开始披露。艺术世界中这一相互关系类似科学世界中唯
一的因果关系。作家还需要用美丽的风格形式的圆环把这两
件物体关闭在内,他甚至围住了生命,当他举出两种感觉的
共同特点,用一项隐喻把两件物体结合起来,从而显示它们
的本质,使它们摆脱时间的影响,并用词的组合形式的不可
描述的锁链把它们拴在一起……”
通过揭示某一陌生事物或某一难以描写的感情与一些熟
悉事物的相似之处,隐喻可以帮助作者和读者想象这一陌生
事物或这一感情。当然普鲁斯特不是第一个使用形象的作家。
对于原始人,形象也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手段。但是普鲁斯特
比同时代任何作家更加理解形象的“至上”重要性;他知道
形象怎样借助类比使读者窥见某一法则的雏形,从而得到一
种强烈的智力快感;他也知道怎样使形象常葆新鲜。
既然比喻的目的是用熟知的事物解释未知的事物,那么
比喻的第二项,即那个好象是透明的、可以透过现实被看到
的东西就与我们熟悉的感觉之间有了联系。荷马有理由吟唱:
“勇猛如怒狮……”因为他的听众曾经与狮子搏斗过。普鲁斯
特指出现代的隐喻应该在事物后面唤起味觉、嗅觉、触觉这
一类永远真实的基本感觉,或者展示作为任何艺术的首要成
分的动植物形象(夏吕斯变成大黄蜂,絮比安化成兰花,盖
尔芒特家的人变作禽鸟)。最后,它也可以从当代各学科中借
用现实生活的形象。所以在普鲁斯特的文章里不时出现科学、
心理学、政治学的形象。
我们任意打开几页书,便能采撷到一束新鲜的形象花束,
如叙述者的母亲对弗朗索瓦丝说:“诺布瓦先生把她说成是
‘第一流的统帅’,就象是国防部长在阅兵式结束后向将军转
达一位路过的外国君主的祝贺……”马塞尔这个时候正爱上
希尔贝特·斯万,他把与斯万家有关的一切都视作神圣;当
他听父亲说到斯万家住的套房普普通通时,一种袤渎之感使
他全身血液沸腾:“我本能地感到我的精神应该向斯万家的威
望,以及我自己的幸福奉献必要的牺牲,于是不管我刚才听
到什么,我内心作主,象笃信者摒弃勒南的《耶稣传》一样,
永远不去想他们居住的套房平常得很,连我们也可以住进去
的……”叙述者的母亲把斯万夫人为扩大她在社交界的联系
而四出拜访比作一场殖民地战争:“现在特龙贝家已经就范,
邻近的部落不久也要投降……”她在街上遇见斯万夫人,回
家时说:“我看到斯万夫人进入战争状态;她想必准备出征马
塞诸赛人、锡兰人或者特龙贝尔人,预期大获全胜……”最
后一例:斯万夫人邀请一位好心肠但令人讨厌、喜欢串门的
太太上门做客,因为她知道“这只活跃的‘工蜂’一旦戴上
装饰羽毛的帽子,带着名片盒,能在一个下午光顾多少资产
者家庭的花草……”
普鲁斯特另一个爱用的手法是借助艺术品说明实在的事
物。在他生活的那个“想象博物馆”的时代,凡是有教养的
人都能理解美术作品提供的参考依据。为了让读者领会奥黛
特的美色,普鲁斯特提到波堤切利;为了描绘布洛克的古怪,
他抬出贝里尼的《穆罕默德二世》。他把弗朗索瓦丝的谈话比
做巴赫的赋格曲,把夏吕斯先生投向絮比安的眼色比做贝多
芬戛然而止的乐句。大画家和大音乐家把我们领进位于词语
之外的世界,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进入这个世界。普鲁斯特
经由美学达到玄学。这条路选得不坏。
所以隐喻在这部作品里占据的地位相当于宗教仪式里的
圣器。普鲁斯特眷恋的现实都是精神性的,但是因为人既是
灵魂,又是肉体,他需要物质性的象征帮助他在自身和不能
表达的东西之间建立联系。普鲁斯特最先懂得,任何有用的
思想的根子都在日常生活里,而隐喻的作用在于强迫精神与
它的大地母亲重新接触,从而把属于精神的力量归还给它。雨
果出于本能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普鲁斯特通过智力和使用
方法达到同一个目的了。

阿兰曾经指出,小说在本质上应是从诗到散文,从表象
到一种实用的、仿佛是手工产品的现实的过渡。普鲁斯特是
纯粹的小说家。没有人比他更善于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
生命从童年到壮年,然后到老年的过程。所以他的书一旦问
世,便成为人类的圣经之一。他简单的、个别的和地区性的
叙述引起全世界的热情,这既是人间最美的事情,也是最公
平的现象。就象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
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
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本资源下载请点击下载地址
如果本资源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方式QQ邮箱:6167555@qq.com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