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818smKy818sm  2024-03-24 09:19 旷野小屋_123ppp资源网 隐藏边栏 |   抢沙发  3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跳至底部下载链接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茨威格短篇小说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庞大的奥匈帝国曾经有过将近六、七
十年的漫长和平岁月,因此作为这个帝国首都的维也纳也有
过空前的繁荣发展时期,成为名闻遐迩的文化名城。这儿灯
红酒绿,歌舞升平,无怪乎有人说,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是奥地利文坛上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一批众所周知的伟大
作家。他们是阿尔图尔·施尼茨勒、胡戈·冯·霍夫曼斯塔
尔、莱纳克·玛利亚·里尔克、斯蒂芬·茨威格等。
茨威格是奥地利近代著名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也写诗歌和戏剧。是20年代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
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
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社会的
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这部小说集选译了脍炙人口的《家庭女教师》、《掩盖不
住的秘密》、《看不见的珍藏》等。此外还从《人类星光灿烂
的时刻》中选译了《拜占庭的陷落》、《滑铁卢震撼世界的时
刻》、《玛里扬巴特哀歌》等传奇作品。那些戏剧性的时刻,命
运攸关的伟大历史时刻,将载入史册,永远地保留在人们的
记忆之中,正如《玛里扬巴特哀歌》中茨威格所写的:“9月
5日,这告别卡尔斯巴特、告别爱情的日子,在两种感情之间,
在渴求和放弃之间,在新生活开始和大业完成之间,到达了
顶点,成为内心转变的难忘时刻,这激动人心的哀叹,成了
永恒的纪念。我们认为这一天意义重大,因为一提起当初那
极其炽烈的情感漫溢到影响深远的诗歌里时,就感到德国的
诗歌创作在情感上再也没有比这更为伟大的时刻了。
茨威格的小说大都喜用第一人称,其目的是让作品中的
人物自我亮相,使读者感到真实,故事情节分外贴近。他喜
欢用倒叙手法,这种写法当然不是他的独创。施托姆在他的
《茵梦湖》中就曾运用倒叙,因此说茨威格在这方面是师承前
辈,只是在叙事过程中,他着眼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内心
世界的揭示。这是他的匠心独具之处。
茨威格的创作重神似,轻形似。他强调内心世界的刻画,
而不重视外表的描述。像《一个陌生女性的来函》中的那个
陌生女人无名无姓,那位作家也只叫R。读者自始至终也不知
《马来狂人》叫什么,只知道他是一名医生。《家庭女教师》中
的女主人公姓什么?《看不见的珍藏》中的古董商是谁?收藏
家是谁?都不清楚,但他们都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原
因就在于他有意对外部世界、客观环境、自然风光、可有可
无的细节尽可能节约笔墨,从而强调重点突出人物的内心世
界,着墨渲染。读过《一个女人生涯中的24小时》,怎么也
不会忘记那赌徒的一双手,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赌徒在兴奋、
焦躁、期待、失望时的内心活动,一个双目失明者面对《看
不见的珍藏》竟然为自己拥有那么多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而
自豪和欣喜。《马来狂人》中一个擅离职守的医生在阴暗的角
落里借酒浇愁的忧郁情怀的披露,《家庭女教师》中两个小姐
妹对自己未来命运的联想,掩卷沉思,均令人感慨万千。作
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
茨威格的创作深受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
德这位犹太籍医生对世纪之交心理学的飞跃发展,无疑有过
重大贡献。他在治疗精神病人的过程中,提出了心理分析法,
或称精神疗法,他把精神病的治疗,由心理分析推向一个科
学的新阶段。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思维不仅有意识,还有前意
识和无意识(即潜意识)。对潜意识的研究无疑是他的独特贡
献。所谓潜意识是指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一些朦胧不定的
欲望、感情和要求。在无意识和意识之间隔着前意识,它凭
借伦理道德严格控制着人与人的欲望和激情,不让它们肆意
外露,随意进入意识领域。由于各人在意识下面隐藏着既深
又强的潜意识,因而各人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反映。
本世纪初,欧洲文学流派纷繁。风行一时的自然主义主
要是对外部世界的精细描写,但却无法深刻地反映现实。弗
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给作家们以很大启迪,对精神病既能通过
心理分析进行治疗,文学上当然也就不应只满足于人物外表、
谈吐和举止的真实描绘,还应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对内心世
界进行剖析。不仅要描写正常人的内心世界,而且还要探讨
畸形人内心世界的变态,这无疑是文学上的一大进步。描写
内心世界,对作家来说,确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家塑造
人物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这
种心理学上、精神病学上的新成果,很快就影响了奥地利的
文学大师们,这一影响后来超越了奥地利国界,波及全欧,由
此可见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发展上的巨大贡献对文学也产生了
积极影响,其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弗洛伊德生于1856年,卒于1939年。而茨威格生于
1881年,卒于1942年。弗洛伊德年长25岁,他们可谓忘年
之交。茨威格把弗洛伊德称为“真理的狂热追求者”。弗洛伊
德之所以“受人敌视”,在于他闯入了“禁区”。这禁区无人
问津,望而生畏,甚至避之唯恐不及,而弗洛伊德却大胆跨
进了这一禁区。因此他冒犯了大学里的专家权威,和守旧的
精神病医生们,他们害怕他,抵制他,把他看作威胁。可是
任何外界压力并未能阻止他追求真理的决心,他也并非完全
处于孤立的境地。作为后辈的茨威格,对弗洛伊德捍卫认识
中的内在真理至死坚贞不渝,十分敬佩,对他那种大无畏的
精神崇敬之至。弗洛伊德随时都敢说出他在想些什么,即使
他知道,他无私的明确谈话,会使人坐立不安,诚惶诚恐,他
从来也不作任何妥协……只要事关真理,他是寸步不让的。阻
力越大,他的决心也越大。在弗洛伊德的感召下,茨威格一
登上文坛,就深受弗洛德学说的剧烈影响,他在创作实践中,
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经验。弗洛伊德同时也密切注视着茨威格
的文学创作,十分赏识茨威格的才华,对他作品中的心理分
析作出了精辟的评论。应该说他们是知音好友。
由于茨威格直接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他极善于进行
心理分析,采用了内心独白、现身说法、自由联想、写信等
手法。内心独白实际上就是意识流,茨威格在创作中广泛应
用这一手法。心理分析是对灵魂的剖析,内心独白是灵魂的
自我披露。在读过茨威格的一些小说后,深感他的文笔细腻,
心理分析深刻,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可是
也有人鉴于茨威格对某些方面的描写,从而认为没有意义,内
容不甚健康,甚至误以为他是颓废作家。今天,人们若要正
确地评论一个作家,应该置身在世界的文学大潮中去评论,首
先要继续排除曾多年流行的那种思潮的影响,并要摆脱多年
封闭的旧的传统意识。他在某些方面的描写,确实不符合我
们的民俗,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应该想到:不同的国家有
着不同的习俗。再说,他的有关描写,也不完全是信笔而去,
任其发展,倒是能做到在该停笔时,就适可而止。因此把他
的作品视为异端,理属不当。
茨威格是一位人道主义的进步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密切
结合生活实践,有一些作品就是他本人的生活写照。他在萨
尔茨堡经历了第一次大战和战后的饥寒交迫,以及通货膨胀,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他怎能写出像《看不见的珍藏》这类令
人玩味、内容深刻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更
揭示了人们美好的内心世界。他对不幸命运的描写,对饱经
忧患灵魂的刻画,真乃是扣人心弦,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深沉
思考。他着眼于人的命运、人的内心,他对那些被社会唾弃,
被生活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畸形人充满无限同情,因而他的
作品反映了这样一些男男女女的命运,也许这就是人们误认
为他是颓废作家,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原因吧。其实他无
意于丑化人生,着笔于阴暗,只因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现
实本身就是丑恶,现状就是百孔千疮,因而他只得如实揭示
当时现实,为此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他饱蘸美好的笔墨,去粉
5茨威格短篇小说选
饰那个并非如愿的世界呢?《家庭女教师》不正是揭示了一个
姑娘被一个富家子弟抛弃的故事,《掩盖不住的秘密》不是淋
漓尽致地揭示了当时维也纳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与上流社会
的心态吗?它们揭示了社会弊端,指出人们最终应如何看待
自己的感情和正视人生,没有那一番生动的描述与自白,又
怎能走上“了悟人生”的道路呢?这难道是他们性格的驱使?
这难道是他们自己的过错?不,这是他们所处的畸形社会造
成了他们的不幸命运:《一个陌生女性的来函》,乍看起来,不
可思议,觉得生活中绝无仅有,可是那位少女的坚贞爱情能
不令人赞颂,在商品爱情、肉欲横行的买卖婚姻的岁月里,她
能爱的那么深沉,那么投入,那样忘我,不禁令人感到真正
的爱情的圣洁可贵。这是作者对人性的赞美,对美德的歌颂。
且看《马来狂人》中的医生,分明是一个被欧洲社会唾弃,而
闯荡远东的殖民主义者的爪牙,最终,他的灵魂还闪现出一
派善良,为维护一个女人的名誉,而置自己生命于度外,《恐
惧》中的女主人公由于不尽适意的婚姻而产生婚外恋,从而
招致终日的诚惶诚恐,可是故事最终揭示了寻求正常生活
“真善美”的应有归宿。
茨威格对战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不受宣传的欺骗。
他是犹太人,他的进步书籍遭到了法西斯分子的查禁焚毁。希
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后,正直的人们都清楚这次大火的秘密,
当时正在上演茨威格小说改编的电影《掩盖不住的秘密》(原
文又可译为《燃烧的秘密》)。人们在广告牌前,会心地相视
而笑。这使法西斯匪徒恼羞成怒,真正的纵火犯们终于露出
狰狞面目,撕去广告,禁止这部电影上演。
茨威格看清了法西斯的累累罪恶,1933年他离开萨尔茨
堡,前往英国,一直侨居英国,1940年前往南美,最后住在
巴西。在这期间,创作了最后一篇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
它十分有力、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罪恶。
他认为,脑力劳动是最高的乐趣,因为脑力劳动可以影
响人们,可是这种影响是缓慢的。茨威格太性急了。他认为,
他的作品影响如此缓慢,无法快速影响外界,因此也就认为:
生不如死。他流亡巴西期间物质生活条件很好,可是他认为
一个人生活幸福与否,主要不是物质条件,精神折磨往往甚
于肉体上的酷刑。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已被二次大战的炮火毁
灭。他痛感理想破灭,万念俱灰。他相信最后人们还是可以
看到“旭日东升”的,但这需要等待。这种等待对他是折磨,
为了摆脱这样的折磨,他决定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
命。他感到:“我自己语言所通行的那个世界,对我来说业已
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业已日趋毁灭。”他的世界观的
局限,使他看不到法西斯的猖狂恐怖只是黎明前的黑暗,1942
年他在绝望中携妻自杀于巴西。
应该说,他不是一名坚强的战士,然而他是一位人道主
义作家,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
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后世人理当为这位文学
大师的过早告别人世而控诉和谴责万恶的法西斯分子。他的
人道主义应当获得举世正直的人们的崇敬和景仰。
魏家国
1995年7月2日写于广州白云山晚枫阁

本资源下载请点击下载地址
如果本资源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方式QQ邮箱:6167555@qq.com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如果本站发布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邮件【[email protected]】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